1981年中央找到李敏,交给她3样东西:这是你父亲留给你的遗产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全天分分彩计划软件 > 新闻动态 >

1981年中央找到李敏,交给她3样东西:这是你父亲留给你的遗产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7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03

李敏心里琢磨着,这可能是上面要安排她爸留下的财产了。

李敏对办公厅的同事们讲:“我没什么特别的要求,如果有可能的话,我只想拿到父亲原本打算给我的那份东西。”

【两袖清风】

没过多久,工作人员再次联系了李敏:“这是你爸爸给你留下的财产!”

李敏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三样物品:现金八千块,一台冰箱,还有一台二十英寸的彩色电视机。

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,毛主席毕生致力于国家建设,他的身份地位让不少外国人以为他身后会留下一大笔财富。

实际上,毛主席的子女们生活非常简朴,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微乎其微。

毛主席生前把自己绝大部分的工资都花在了国家和老百姓身上。

当整理毛主席的遗产时,大家注意到,他大部分的稿费都资助了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志。

李敏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清贫已经成了她生活的底色。

毛主席对家人管教很严,绝不允许子女们养成铺张浪费、贪图享乐的坏习惯,他自己也以身作则,始终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。

据工作人员回忆,当初国家给毛主席定的工资标准是每月610元。这笔钱不仅用于主席一家的日常开销,还得支付一些工作上的必要开支。

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,每月仅有600多元的收入显然难以满足日常开支需求。

所以,中央的领导们都觉得应该给毛主席的薪水定得更高些。

毛主席态度非常坚定,认为如果自己破例这么做,就等于和老百姓站在了对立面,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。

上世纪50年代后期,因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双重打击,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。

当时,毛主席主动提出将自己的薪水减少到大约400元,与全国人民一道,共同面对困难时期。

工作人员还提到一个细节,毛主席每次出行时,只要是用了公家的物品,都会让秘书认真记录每一笔开销。等回到住处后,他会按照账目把费用一一折算清楚,再如数归还给公家。

不少人向毛主席建议,这些小事根本不用在意,作为国家领导人,用点小物件何必非得归还呢?

毛主席特别强调,国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少,必须如数归还,这是铁打的规定,谁都不能违反。

毛主席每月400多块钱的工资,基本上都用在了几个地方,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维持家庭开支。

那时候,毛主席的几个孩子年纪都不大,身体也都不太好,既要上学读书,又要看病治疗,每个月的花费都是一大笔钱。

毛主席在湖南老家有许多亲戚,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始终牵挂着他的亲人,经常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。

这笔费用是毛主席自掏腰包支付的,他坚决不花公家一分钱。

毛主席一听说谁日子过得紧巴,立马就会掏钱接济,从不犹豫。

这么一来,毛主席手头更紧了。

毛主席除了其他收入外,还有一笔不小的稿费进账。

数据显示,毛主席逝世时,他通过写作获得的收入约为124万元。

那会儿这钱可真是天文数字。

这笔钱,毛主席既没有花在自己身上,也没有留给他的孩子们。

除了日常开销,毛主席把剩下的钱全都用来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了。
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毛主席将最后一份稿费捐赠给了国家,因此他留给子女的财产非常有限。

留下的东西很少。

秘书整理物品时,翻来翻去只发现几套中山装,这些衣服明显穿了很多年,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了。

【坎坷童年】

李敏接过父亲留下的三件物品,心情复杂难言。身为毛主席的女儿,她从小耳濡目染,早已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。对她来说,物质财富的多少并不重要,她更看重的是父亲传承给她的精神品格。

毛主席给李敏留下的那8000块钱,她一直好好保管着,从没动用过一分。

在李敏心中,这笔钱承载着父亲最后的关爱,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金钱本身,根本无法用数字来估量。

李敏这一辈子,基本上没过上什么好日子,大部分时间都在艰难困苦中度过。

1936年,在陕西的一处窑洞中,李敏呱呱坠地。刚出生的她身体十分瘦小,看上去让人心生怜惜。

邓颖超见到她时,忍不住说:“这孩子真像个娇气的小宝贝!”

因此,毛主席一开始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“娇娇”。

李敏从小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,她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童年,就被迫早早地面对现实的残酷。

李敏还在襁褓中,父母的关系就已经开始破裂。

紧接着,李敏的妈妈贺子珍挺着大肚子,去了遥远的苏联。

在苏联期间,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先天不足的男婴,可惜这孩子没活多久就离开了人世。

贺子珍原本是个特别坚强的女兵,但在长征路上,她不幸被子弹击中,几块弹片一直留在体内,这辈子都没能取出来。

贺子珍被疾病深深困扰,精神备受煎熬,她既无法继续工作,也失去了照顾家庭的能力。

贺子珍在苏联的日子里,心中一直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郁。

为了让贺子珍心情好一些,毛泽东在女儿四岁的时候,决定把她送到苏联,和妈妈一起生活。

生活在苏联时期也并不轻松愉快,毕竟那个年代整个世界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所笼罩。

由于战事吃紧,李敏和母亲所在的福利院开始面临物资短缺的困境。

为了活下去,贺子珍只能拖着虚弱的病体,靠替人缝补衣服挣点钱,然后到黑市上换些难吃的干粮充饥。

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年轻的李敏身上,为了维持生计,她不得不快速成长,和母亲一起辛勤工作,只为了能继续生活下去。

可李敏回想那段时间,心里依然暖暖的,感觉特别温馨。

尽管母亲自己身患重病,但她对女儿的爱依然无微不至。

李敏的两个哥哥,毛岸英和毛岸青,虽然和她同母不同父,但一家人也住在一块儿。

尽管外头战事不断,李敏却在家人的关怀和鼓励下,挺过了人生中最困苦的日子。

但好景不长,厄运又一次找上门来。李敏的妈妈贺子珍,被人用"有精神病"的借口,强行关进了精神病院,失去了自由。

小时候的李敏和妈妈分开生活,这段日子对她来说并不容易。

她现在孤零零的,连自己爸爸是谁都不知道。

回国后,李敏常常想起小时候的一些往事。

当年,他们住的地方墙上贴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。哥哥毛岸英指着画对她说,照片里那个人就是他们的爸爸。

当时李敏心里满是怀疑。

她出国时年纪太小,根本不记得父亲长什么样子。

成年后,她的生活漂泊不定,尽管无数次在脑海中勾勒父亲的样子,却从未敢设想自己的父亲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。

【父女重逢】

1947年,在战友们的帮助下,贺子珍终于重获自由,她决定带着女儿返回祖国。

回国前一天,李敏对自己究竟是谁还是心存疑虑。

她特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,内容大致是:“毛主席,周围的人都讲您是我亲爸,我是您亲闺女。可我一直在苏联,从未见过您,对这件事也一无所知……请您尽快回信说明情况,这样我才能安心回到您身边。”

毛主席读完这封信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要不是身上扛着这么重的责任,作为一位父亲,他又怎么忍心和女儿分开这么多年呢?

如今,战火逐渐熄灭,可他的女儿,几乎已经记不清父亲的模样了。

更让人惊讶的是,这封信居然是用俄语写的,而且字里行间透着孩子的笔迹。

李敏在国外待了太长时间,现在对中文已经不太会用了。

没过多久,在苏联的李敏收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毛主席的亲笔信。

毛主席在信里这样告诉李敏:“娇娇:收到你的信,我特别开心。你是我的亲闺女,我是你的亲爹。你去苏联这么多年,咱俩一直没见着,你肯定长成大姑娘了吧?爹想你了……爹等着你回家。”

直到现在,李敏才真正意识到,她一直深深敬仰的毛主席,竟然就是她的亲生父亲。

她紧紧攥着父亲写给她的那封信,舍不得放下,内心对父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。

1949年,在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后,离开祖国很久的李敏,终于和母亲一道回到了国内,见到了她既感到陌生又觉得熟悉的父亲。

毛主席望着眼前长成大姑娘的女儿,心中满是欣喜。

那段时间,李敏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,经历了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。

接下来的几年,李敏住在中南海,过着平静的生活,她安心读书,顺利进入大学,还在校园里结识了未来的伴侣。

毛主席作为父亲,看到女儿和这位青年两情相悦,心里很是满意,对这个未来女婿也很认可。

1959年,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,他们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
这时,李敏开始体会到身为毛泽东女儿的特殊身份带来的影响。

李敏最担心的,就是大家因为她是毛主席的女儿而对她另眼相待。

日常生活中,李敏始终保持低调,穿着简单,从不显摆自己的地位。

很多年过去了,李敏身边的朋友们依然不清楚,她其实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女儿。

李敏之所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,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父亲的熏陶。

李敏觉得,父亲既温柔又严厉。

作为国家领导人,毛主席完全有资格利用自己的职权,为年轻一代提供特殊关照。

毛主席始终坚持原则,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任何私利,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的作风。

【精神不灭】

李敏回忆说,在五六十年代,国家经济困难,学校连学生们的伙食都难以保障。

李敏和她的妹妹李讷几乎天天吃不饱,身体瘦弱,手脚和脸都肿得厉害。

当时,毛主席的警卫员见她们姐妹俩身体非常虚弱,便打算带她们去食堂吃点好的。

毛主席得知此事后,大为震怒,随即下达了明确的禁令。

李敏和她的姐姐并不在中南海工作。

李敏一生深受父亲言行的影响,她从未因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而觉得高人一等,始终靠自己的努力生活,用双手为百姓做贡献。

婚后不久,李敏萌生了离开中南海的念头。

李敏不愿意给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增加负担,而且她和继母江青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。

李敏觉得,与其让老爸被家里的杂事缠住,不如自己先退一步。

离开中南海后,李敏一家的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。

这对夫妻收入一般,却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养育开支。

李敏每月都会往上海寄一笔钱,用来照顾母亲的日常生活。

随着时间推移,李敏和父亲相聚的日子变得屈指可数。自从她搬离中南海,交还了那里的通行证件,就无法像过去那样随时探望父亲了。

毛主席事务繁忙,无法抽身去见自己的女儿。

李敏还担心,如果她总是去看望父亲,可能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。

李敏从中南海搬走后,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。特别是在参加了陈毅的葬礼后,他的身体状态急剧恶化,几乎是一落千丈。

一听到消息,李敏立刻火急火燎地赶去探望父亲。

躺在医院的毛主席,拉着李敏的手轻声说:“娇娇,你怎么不经常来陪陪我呢?要记得多来看看我啊。”

李敏听了爸爸的话,心里一阵难受,眼眶发热,差点就哭了出来。

女儿和父亲心里都挂念着对方,可相聚的时光却一天比一天少了。

李敏的父亲生病到离开人世这段时间里,她只和父亲见了三次,这件事一直让她觉得特别后悔和难过。

李敏在父亲离世后,日子依旧平淡如初,她依然保持着简单节俭的生活方式,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。

毛家的后代们,也都跟李敏差不多。

现在,他们有的当了兵,有的成了老师,还有的做了大夫。

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,他们始终铭记毛主席当年的教导,勤勤恳恳地为群众办事。

他们都能靠着自己的名头捞好处,可谁都没这么干。

这些后代们,虽然没有达到毛主席那样非凡的高度,但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同样值得我们尊敬。

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,把毛主席的思想传承了下来。

参考内容:

孔东梅在《那些改变世界的日子》一书中

李敏在《我的父亲毛泽东》一书中,深情回忆了她与伟人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,展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全天分分彩计划软件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